一大早起床,匆匆写完稿子,便打开网络观看国奥队与加纳队的土伦杯赛直播。2比1,杜伊率领国奥队逆转了对手,以2胜1平的战绩顺利拿到了小组出线权。我在想,在这场比赛结束之后,人们更为关注的不是国奥队在下面的比赛中还能走多远,也不是国奥队比赛过程究竟如何,而是杜伊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取代朱广沪?应该说,在目前的局势下,杜伊和国奥队的这个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加速朱广沪和他的“朱家军”在中国球迷心目中“死亡”的速度,甚至很多人都会发出“国家队已经在我这里死掉了”的呐喊。
从中美之战结束至今,我已经有三天没有更新博客了。在一些人看来,我是“害怕”了、不敢写了,而且我也看到了很多网友在我的博客里“骂街”。对于所有这一切,不管是出于恶意还是善意,也不论是谁,我都很理解,毕竟球迷对中国足球都有一份热情,都渴望中国足球好起来。但是,所谓的“热情”仅仅只是针对比赛的结果,胜利了之后就是“捧上天”,输球之后就是“下地狱”,则另当别论。多少年来,中国足球就是这么在循环往复中发展了10多年,作为一个在一线已经采访了10多年的记者,对于这种现象已经看多了,因为看多了,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就像如今“捧杜伊贬老朱”成为中国足球的最新一道“风景”,在这个时候,谁跳出来痛骂朱广沪、狂贬朱广沪,他就可以成为风云人物,博得某些无知者们的追捧,所谓“无知者无畏”;而要是不骂朱广沪(更别奢谈冷静、客观),他就一定会被贴上“保朱”的标签,遭人痛骂。因为要标榜自己如何“倒朱”,所以就一定要找一个所谓的“对手”,于是也就有了所谓的“保朱派”。
这就好比当年的“保霍”与“倒霍”、“保米”和“倒米”、“保汉”与“倒汉”、“保克”与“倒克”等一样,因为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自然也就看淡了、看透了。所有这一切都与足球无关,只不过是借着“足球”的幌子为自己“炒作”一番,行娱乐之道而已,至于它与中国足球本身是否有利则并不是他们所关心或者所考虑的。
因为总是在第一线跑,因而对于第一线所发生的一切也就自然了如指掌。我始终坚信一点,就是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做一个记者,更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最起码的“良知”,那才是最可怕的,甚至连通人性的狗都不如。
譬如说,就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被贴上“倒米”的标签。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标签,根本原因就在于2000年4月份昆明的那次新闻发布会。当有其他中国足球记者向米卢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对米卢的训练提出疑问时,米卢一句“你去现场看过皇马的训练吗?看过曼联队的训练吗?看过AC米兰队的训练吗?”,把所有现场中国足球记者的嘴全部都给堵上了,甚至可以说是哑口无言。
请注意:米卢的这句话是他自2000年1月份正式出任中国队主教练之后,第三次公开向中国足球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一次提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现场的中国足球记者只能沉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这个细节所折射出的一个实情就是:中国的足球记者见识太少,根本就不值得米卢来回答有关训练的问题。如同当有中国教练对米卢的训练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时,米卢会反问:“你带队参加过世界杯吗?几次参加了世界杯?”这一句话便足以让所有中国足球教练闭嘴。
米卢问记者的问题同样让中国足球记者只能沉默以对。在那个时刻,我感觉道那是对中国足球记者的一种“侮辱”。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我站了出来,说:“我去过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采访过那么多世界大牌教练,没有一个教练像你这样对待记者的!”站在我的角度,我只是想给中国足球记者挽回一些面子。而在这之后,米卢再也没有在新闻发布会或者公开场合再问过中国足球记者类似的问题。但第二天的各大报纸上,在其他不少毫无廉耻观念的中国足球记者的笔下,这却成为了一个“笑料”,这些足球记者不仅不认为这是自己足球记者生涯中的一个“耻辱”,反而给我贴上了一个“倒米派”的标签,成为了一个“另类”。而之后,米卢率队获得了世界杯参赛权,我头上的“倒米”标贴更让人根深蒂固。对此,我又能如何?
唯一可以让我聊以自慰的是,米卢在2002年7月份离开中国之前,见到了我的老板瞿优远(我没有在现场),在谈及我时,米卢用了一个“professional journalist(职业记者)”。并说,中国队获得世界杯出线权,靠的是团队的精神。而体坛周报能够打翻身仗,靠的也是一个团队。而2006年5月,当时中国足协正在为08国奥队选帅,法国人特鲁西埃还是“热门”时,特鲁西埃前往卡塔尔多哈见到了米卢,问及米卢对我如何看时,令我感动的是,米卢称我是一个“very professional football journalist(非常职业的足球记者)”。按一些的人的思维方式,既然我被冠以“倒米派”,作为米卢本人肯定要说我的“坏话”,但我确实没有想到米卢却对我是这样的一个评价!
对照一下当下中国的某些人,我又能说什么呢?或者说,那些人值得我去评说吗?
所以,面对现实,在被某些人扣上一个“保朱派”的帽子时,我采取的还是和当年被称为“倒米派”一样的做法——不屑一顾。因为谈论“保朱”与“倒朱”没有任何意义,于事无补。退后一步说,我“保朱”了又怎么了?更何况现在还远没有到盖官定论的时候。距离亚洲杯赛为时不远了,在这个时刻,任何一支队伍所需要的不是关于“保”与“倒”的争论,而是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做事。作为一名职业足球记者,如果真的是在为中国足球的事业、中国足球的利益着想,就应该屏弃个人成见,更不应该拿中国足球“沽名钓誉”。
很多人都在说,我之所以“保朱”,那是因为为了便于采访朱广沪。我只是一笑了之,从最早的戚务生开始,到霍顿、到米卢、到阿里·汉、到沈祥福、到克劳琛、到现在的朱广沪,10多年来,我缘何始终站在第一线、能够顺利采访、甚至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与资讯?这期间,有多少人在其中挑拨离间,但10多年来缘何我始终不倒?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因为“保谁”、“倒谁”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恐怕还是首先要做人,再交朋友直至交心,更要踏踏实实地做事!
更进一步,如果说我是为了便于采访朱广沪才“保朱”,按照这样的逻辑,如今“倒朱”的人是不是因为采访不到朱广沪、由此产生个人偏见,导致“为倒而倒”呢?当初,为了写一个朱广沪的专访,“求爷爷、告奶奶”,费劲心思,四处给朱导的朋友打电话、发短信,说尽好话,为的就是让朱导开口接受一下采访,而且一两句话可以充斥一个整版。而在这之前,为了采访沈祥福、采访克劳琛、采访阿里·汉等等,也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如果记者堕落到这个地步,那才是一种悲哀!若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则只能更让了解内情的人视为“跳梁小丑”。
当前的“朱家军”确实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朱广沪和朱家军最困难的时候。但面对问题与困境,中国人都懂得“雪中送炭”的道理,国家队需要的绝不是雪上加霜。让我们一起再耐着性子,等待6月21日的到来,等待所有国脚们人员齐整的那一天。在“朱家军”真的无缘亚洲杯小组赛出线后,外界该怎么骂就怎么骂,说不定,我也会破口大骂。但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信息来源:马德兴博客
想认识了解RichardYu ?来这里!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点滴想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